通化市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全国“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先行区创建试点城市。2022年以来,通化市纪委监委围绕“两个健康”创建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清廉民企”建设,探索建立了民营企业“接诉即办之家”、民营企业家“廉洁教育之家”,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共绘营商环境“同心圆”,全力保障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接诉即办之家”
推动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只有种好环境的梧桐树,才能招引发展的金凤凰。
秉承这一理念,通化市纪委监委在60个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设立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畅通纪企信访举报“绿色通道”,主动听取企业发展诉求、意见建议,建立双向联系制度,相关部门定期走访效能监测点,动态掌握信息,强化问题处置,推动解决问题。为全面深入了解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堵点淤点难点,市纪委监委以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为实践载体,开展了纪检监察干部“进企业”活动,组织监督检查部门干部深入30户初创企业、小微企业,近距离倾听企业心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截至目前,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和“进企业”活动共收集企业反映实际困难176个,其中合理诉求均已得到解决。
为提升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质效,市纪委监委建立了涉企信访举报“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实行问题收集、汇总、分办、督办、查处、反馈“闭环管理”,对事关营商环境的信访举报第一时间受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阅批,及时成立核查组展开调查核实,依规依纪依法快查快结,及时帮助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解困纾困。截至目前,共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35个,查办涉及营商环境违纪违法案件24件,党纪政务处分17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
为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质效,市纪委监委开发了“办不成”事项企业反映诉求平台,机制化服务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助处理遇到的“办不了”“不给办”等问题。对于需多个部门协调配合的复杂诉求,市纪委监委注重加强同政法、统战、公安、政数、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研究帮助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解困纾困的具体举措。截至目前,诉求平台共收到意见建议67条,均已推动协调解决,实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创建民营企业家“廉洁教育之家”
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通过参观廉洁教育馆,使我深入了解了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实践和我市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成果,充分感受到了我党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也进一步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今后,我一定自警自律、守法经营、廉洁从商,为通化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一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在参观通化市廉洁教育馆后表示。
2023年8月,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委统战部以“纪企恳谈、亲清共话”为主题,邀请民营企业家代表走进市纪委监委,参观廉洁教育馆,参加廉洁教育讲堂,与委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面对面地听取企业家们对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号召企业家争当清廉民营企业建设的示范者、亲清统一新型政商关系的维护者、服务社会回报家乡的引领者。
企业的清廉建设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宝贵的“隐形资产”。为培育廉洁文化、树立企业新风,通化市纪委监委在全市民营企业中组织开展了“清廉民企”创建行动。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内部管理水平、诚信体系建设等情况开展考核评定,推动企业将“廉洁从业、诚信守法、行为规范、道德高尚”理念融入企业规章制度和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全市已有36户企业被评为“清廉民企”。
为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市纪委监委出台了《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20条》,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引导企业学法守法。着眼于压缩行贿犯罪生存空间,市纪委监委探索完善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建立涉案企业行贿人信息专门台账,探索建立行贿人承诺机制,推动形成民营经济清明、清朗、清新的良好生态。
“保障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接诉即办之家’和民营企业家‘廉洁教育之家’沟通衔接、教育引导作用,深化整治损害营商环境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推动民营企业守护‘清廉基因’,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