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基层风采

辉南县纪委监委:“五个精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来源:通化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3-05-08

  今年以来,辉南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主动融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破解阻碍经济发展、损害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问题,着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点,确保“精准”发现问题。制定《辉南县纪委监委和辉南县工信局协作配合工作办法》,建立沟通会商、任务协同、问题及线索移交、联动整改、成果共享等机制,并细化定期协调会商、确定工作重点、加强日常联络等11个方面内容,不断提高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质效,形成工作合力。召开辉南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座谈会,发放辉南县政商交往正面(负面)清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调查问卷,制发《关于建立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的工作方案》,明确了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建立“辉南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联络群”微信群,通过企业自荐、集体推荐等方式,在全县设立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24个,搭建了政企沟通平台,开设纪企“绿色通道”,集中征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营造尊重企业、关爱企业、服务企业的发展环境。通过发放《致企业家的一封信》、在县政务大厅“导服台”附近设立营商环境问题公示牌等方式,着力发现行政审批部门在服务企业中存在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畅通问题收集渠道。

  建立综合研判清单,确保“精准”梳理排查。根据联系分工,运用“1+N”工作机制,相关部室、纪检监察组深入全县规上企业、小微企业、重点在建企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职能部门作用发挥、招商引资政策落实、契约履行、工作人员作风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监督,查找收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对营商环境投诉平台、信访举报平台受理的涉及执法领域的投诉举报件进行定期筛查、研判,重点关注破坏营商环境等问题,制定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台账,截至目前,共排查梳理问题19个。

  跟踪问效形成闭环,确保“精准”解决问题。结合前期调研监督和营商环境监测点发现的问题及纪企信访举报绿色通道收到的问题,建立《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问题线索台账》,明确责任部门、监督主体、完成时限、工作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逐条对账销号,强化跟踪问效,确保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梳理问题线索,建立专门台账、跟踪办理进度。针对破坏营商环境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督办,对涉事部门存在不作为、乱作为、敷衍塞责等行为,及时转交相关部室形成问题线索台账并跟踪办理结果,共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9件。

  严查快结典型案件,确保“精准”警示震慑。坚持把切口选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检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纠治。全面排查问题易发点、企业关注点、用权行为点,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施策、分类处置。定期梳理汇总线索和案件办理进展情况,加强督促调度,推动案件查办,形成震慑。同时,深挖细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截至目前,共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5件8人,并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曝光。将严重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件纳入警示教育专题片《警戒线》,深刻剖析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的思想根源,通过组织集中观看,引导全县党员干部以案为鉴,永葆清廉底色。

  督促建章立制,确保“精准”堵塞漏洞。针对典型案件,深挖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建立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按照建议、整改、总结、回头看“四步”工作法,切实堵塞制度漏洞,督促案发单位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4个,召开专题警示教育会议1次。针对工程项目、招投标业务较多的单位进行梳理统计,向相关单位下发提醒函,建议其对具体承办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向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下发监督工作提示函,要求对此类人员进行重点监督,确保全覆盖、无死角。同时,梳理同类型案件,切实深化监督促治、以案促改,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件进行分析研究,精准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监督建议书,督促主责部门细化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切实促进全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师慧、徐英)

责任编辑:通化市纪委监委网站